無力的求救訊號
「我對我的孩子已經無計可施了,請教老師,你們有什麼好方法?」是這些年來,各個階層的父母抱持著的同樣問題。因為青少年的輕狂口氣、脫序行為、自我中心、玩弄權力以及過度地同儕認同,讓親子關係變得對立、緊張、抓狂和無力……

大部分的父母都嘗試過給予更嚴格的約束、更嚴厲的懲罰,但皮肉之痛對青少年的孩子來說已無關緊要,他們回彈的情緒張力,反而結結實實地摧毀了彼此的關係,持續惡化的行為,從逃家逃學、更緊密的友伴連結,到犯罪事件發生。


陪伴,不只是陪伴
有次和一位道上大哥聚餐,當時我已擔任少年外展社工兩年,在三大傳統與新興幫派勢力交錯的舊圓環,與這些幫派一起投入「搶人」行動,幫派一邊吸收年輕人壯大聲勢,我們則一邊作少年輔導工作將人帶離幫派,有些少年人在我們的輔導下,即使被恐嚇、被教訓仍決心離開犯罪團體。

餐宴上,大哥客氣地詢問我,如何使這些孩子脫離街頭勢力,我誠實地告知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在陪伴,大哥笑道:「我們帶人也是帶心,三更半夜下面的人出事,一定立刻處理,很多小孩父母不管,我們除了要照顧還要想辦法給他們錢生活。」其實幫派給錢的方式,就是要求少年勒索、討債、收保護費、賣毒品等,再從中賺取佣金。

大哥的話讓我省思許久,和黑道相比,我們實在無法提供少年賺大錢的管道,也無法做到報仇保護,到底如何讓我們的「陪伴」發揮能力呢?靈修時聖靈提醒我,耶穌的名字是「以馬內利」,翻出來就是「神與我們同在」,我們信主的人也有神無時無刻的陪伴呢!而神的同在伴隨著醫治、教導、安慰、支持…等,我們只要學像耶穌。


聖經中,耶穌刻意地與一位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,並單獨與她有一段特別的對話。生活中,孩子也需要我們刻意地集中注意力在他們身上,不是定罪和指責,也沒有教訓和責備,也許一天約二十分鐘的時間,成為與孩子同度開心、悲傷、失落、混亂、無望及種種難耐時刻的同行者。這樣的陪伴是一種有力的、啟發的、愛的傳達工具

同在,間接卻滿載的力量
孩子在與我們相處對話的過程中,因著被瞭解、鼓勵、肯定、澄清,內在產生重建或修補的力量,另一方面抗拒壞行為的能力也隨著增強。不是要孩子改變成我們的期待,而是孩子間接從我們身上產生力量,自己引導自己到他想成為的樣子。最終,陪伴將帶來改變。

身為父母的我們也需要不斷被改變:在婚姻中顯出饒恕與恩慈,在生活困境中顯出忍耐與盼望,在失敗風暴中的堅忍與安穩,在破碎經驗中的安慰與分擔。當孩子看到我們的改變經驗,孩子才會好奇、接近、敬重我們的教導。


一同經驗的意義
從事少年社會工作的過程中,大部分的時間我都在陪伴個案,陪著他們吃喝玩樂,陪著他們冒險體驗,也陪著他們與家人和老師們溝通,「陪伴」看似最耗費時間而無效率的工作方法,在我的實務經驗中有意義的陪伴卻是最有成效的良方。

如果您與孩子的關係正處在「冰凍」期,無從陪伴起,不妨費些心思使他可以參加勵友中心或附近教會的青年活動,因為在這兒有許多願意付出時間和心力的社工、輔導,可以陪他走過這段年少輕狂的無知、無奈或無助,找到一個新的人生方向。

 

C02 中山大同少年服務中心 / 張怡芬 督導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勵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