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離開校門後
    晚上六點多,國中生打完球回家沖涼,小學生吃著點心往才藝班走,上班族掛記著孩子往家的方向趕。五年級的小翰,獨自捏著五十塊的晚餐錢,坐在公園鞦韆上發呆。小翰曾說:「家裡又沒人在,幹嘛這麼早回去?雖然打球的同學先回家吃飯,但晚一點會有酷酷的大哥哥來帶我去玩。」
    剛到家的祥祥,晚餐是習以為常的罐頭加白飯,小六的他體脂肪只有8%,但小祥的爸爸始終沉溺在網路遊戲裡,沒注意到孩子不吃早餐、挑食且營養不足。
    放學鐘聲響起,孩子離開了校門,然後呢?
    工作忙碌緊湊時,補習、安親是家長的好幫手;但有些孩子因家庭經濟困乏、親職照顧疏忽、居住地點等因素,課後不得不長時間獨處。然而這段疏忽陪伴的空窗期,帶給孩子的不僅是孤單的感受。而是作業不會寫、晚餐隨便吃、單獨在外遊蕩……,衍生的問題是孩子對課業失去興趣與自信、學習脫軌、營養失衡。比較沒有危險判斷能力的孩子,則易因過度重視同儕關係或對陌生人疏於防備而陷於險境。
 
課後服務
    中心的兒少服務據點,希望讓處於危機、困境、弱勢的孩子能在安全的環境下學習、休閒、避免遊蕩以降低危機的風險,附帶減輕家長照顧的負擔。
    這裡與補習班不太一樣,我們不去定義孩子必需在這裡做些什麼,而是因著每位孩子的需求提供適合的陪伴與資源。功課不會寫,我們與孩子一起討論和練習;學習跟不上,社工連結學校老師了解其學習情況,找到問題點後陪孩子一起重新紮實基礎。喜歡運動的孩子,完成功課後可以使用籃球場及遊戲空間;需要情緒上放鬆或安靜空間的孩子,社工的耐心和傾聽是最溫暖的避風港。假日時,戶外體驗的活動與課程,讓孩子找尋興趣、與大自然做朋友,更從中學習照顧自己!其中精心規劃的親子活動,期待增加孩子與家長正向互動的回憶,藉此提升家長參與親職講座的意願,以增進家庭的照顧能力。
    佈告欄上貼著大大的「不要嘴砲!要輪流!大家一起玩!不要強弱分組!」是孩子們在球場大吵一架後,我們帶著孩子以開會討論的方式訂的場地公約。這是一個將自主權交給孩子,讓他們學習溝通、體諒、合作、同理的小成果。當然!許多問題還是會重複發生,許多架還是會繼續吵……,也會有孩子耍脾氣、不講道理的時候。但我們看到更多的是,在事件過後孩子開始會自我反省、檢討,甚至主動為自己不恰當的行為道歉。
 
不一樣的『回家』
「柑仔──!」「我先到的!我先!等我啦!」
    下午四點快半,穿著花綠制服的大小孩子湧入不算太寬的空間,有的大喊著社工的綽號,想搶先講今天遇到的事情,當然也有要告狀的;有的三五個還沒進門就打鬧成一團,一邊問晚餐的內容;有的選好座位就專注溫書──這裡就是中心的『兒少據點』。
    以前跟不上學校進度的小亭,上個月已從資源班轉回原班級。希望有桌子可以看書的小蒨,課後不用再跟著媽媽到夜市擺攤了。原本讓其他孩子害怕的ㄚ太,在飯後擔任起衛生股長和球隊領導。瘦瘦小小的小祥還是每天和社工對「要吃多少青菜」這件事討價還價,但他已經記得飯前要洗手,並交到許多同年齡的朋友。
    孩子們在這裡的歡笑和吵鬧聲,就像服務據點的上課鈴,又像孩子回家的門鈴聲,遠遠的就喊著──「我回來了」。
 
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訪/社工 楊家瑋  文/企宣 張琍茵

 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勵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