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覺得我在那個家感受不到被關心、被在乎,只有限制、要求」這是一個離家孩子對家庭的描述、對家人的失望。

「其實,我的家人很關心我,媽媽不因為我犯錯就放棄我,即使我每次承諾要回家,但都失信……我覺得對媽媽很抱歉,以後我一定要好好讀書、工作,不要再傷媽媽的心」這是一個感受到關心而下定決心改變的孩子。

「回家之後,我跟媽媽大吵一架,讓媽媽非常生氣,她現在都不來看我,也不接我的電話,我不知道要怎麼拉下臉來跟我媽道歉,她應該真的放棄我了!」

在我們服務的歷程中,孩子多半會因著與家人重新拉近的關係,產生正向的期待,卻也會因關係拉近後的互動而再次面臨挑戰與衝突。那種對關係的渴望失落憤怒懊悔調整重新再來,不斷地在每一個家庭重複上演,我們所服務的孩子也在期待與失落中循環,然而父母真的就如孩子們說的只有限制和要求嗎?孩子又如何可以體認到所謂的關心呢?

看見孩子心裡的OS
青少年階段是一個個體從依賴邁向獨立的重要轉折點,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在獨立與自主中擺盪,重視相處的關係,卻又害怕失去自我的狀態。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安全關係的想像也有比較多的期待,他們希望「好的關係」不要有意見的分歧、不能吵架、要和平共處;而當衝突發生時,孩子們卻也拉不下臉主動尋求和好來修復關係,一方面他們也不太清楚可以怎麼做來處理衝突後的尷尬,以及面對父母的怒氣。
這時期的孩子,內在的心境有點傲、有點拗、有點不願承認的固執,他們『知道父母會擔心』,但『並不完全理解』父母給予的期待和限制,是基於想好好照顧和保護孩子的關心。例如當孩子提出要跟朋友外出時,他們厭煩於回答父母的詢問:「跟誰出去?去哪裡?什麼時候回來?」對於父母的交代,他們總想著『不會那麼衰啦!老古板!』等等。特別對於與異性間的交往關係,有的父母會直白的表達不同意,有的父母為了不想斷了與孩子談話、了解的時機,使孩子以後有事情都不敢說,就會要求要見對方、不能單獨約會、不能發生關係……等等。
對父母而言,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保護,但孩子感覺到的則是被拒絕、被限制、被規範;因為孩子對於事情的發展還沒有看的那麼深遠,對這個社會還沒有那麼多的擔憂和害怕。然而,如果父母在給予孩子命令和限制後,沒有留給親子間彼此表達、討論、理解的過程和空間,則很容易發生誤解、不滿,讓關係從還不錯到發生衝突,甚而孩子因負氣而離家。

還記得15歲的自己嗎
這種不懂父母為什麼要限制的階段,在我青少年時期也發生過無數次,只要父母不同意自己的期待或要求,就覺得生氣,還記得那時候常聽我媽說:「等以後你當父母就會知道了!」說真的,回想起來在青少年階段的自己,真的不會懂,也不知道從何懂起。也許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會說:「以前大人講什麼我們才不敢頂嘴!哪裡像你!」但在那個時候,我們的心裡是真的懂長輩想表達什麼嗎?或只是不敢反抗?
直到自己結了婚、有了小孩,在管教孩子的時候,我才開始略能懂得作為父母所要承擔的角色與責任。也在這份陪伴青少年的工作中,和與孩子的父母討論教養的歷程時,體認到:『父母如果可以在面對孩子所提出的想法時,有更多的傾聽、理解、接納的態度去面對;以及多些陳述自己的想法,陪伴孩子去了解那些看似命令與指令背後的涵義和關心,而不僅是用威權拒絕或否定的方式作為表達,或許更有機會與孩子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。』
對青少年而言,雖然看重與同儕間的關係,但在他們心中,父母仍然佔了一個無可取代的位置,這也影響著他們對於生活和處事上的看法與態度。儘管嘴上不願承認,但對於自己想做的事情或情感上的狀況,仍期待能獲得父母的支持。也由此可知,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現在的我是兩個孩子的母親,也是更多青少年的社工姊姊,我盼望能藉由自己在角色上的轉變,對於青少年服務的工作有更多的體認和學習,期待將更多的溫暖帶給這些倔降的孩子,把生命的祝福帶入更多的家庭。

每天和孩子拔河的媽咪們,您辛苦了!
在這特別的季節裡,祝福您:母親節快樂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文/少年緊急短期安置中心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勵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